村网通总站 西大井村 143102.nync.com 欢迎您!
西大井——2019消失的村落
西大井村隶属于沽源县黄盖淖镇,距沽源县城46公里,位于黄盖淖镇政府所在地西北7公里处,东临北滩村,南接林源村,西、北与太仆寺旗的南地房子、小营盘、张老四营子、小淖儿、黄马群(其实叫花马群,汉人叫白了,叫成了黄马群)相邻。该村地势平坦,水草丰茂,环境优美,与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融为一体。草场面积较大,牛、羊、马为主的畜牧业占村民收入的半壁江山。
西大井行政村辖五个自然村,分别为西大井(本村人习惯称大营子)、新营子、五间房、十八台、张英地房子(羊场子村在2007年已搬迁到五间房村北)。大营子是其中面积最大、人口和户数最多的自然村。大集体时代,大营子有四个生产队,其它几个自然村都只有一个生产队。现在,人们有时仍把羊场子叫五队,五间房叫六队,张英地房子叫七队,十八台叫八队。张英地房子是1930年左右黄盖淖的大地主张英建立的牧场,就是放牧坐场的地方,后来形成了村落。
西大井村有两个曾经建立过但后来撤并了的自然村,它们是:高财旺营子,也叫后营子,建于1923年,1978年整村搬迁。苏鹏营子,1950年建村,有18户人家,由于不善经营,分红远远低于别的村,于1974年四散搬迁至其它各自然村。现在两个自然村的原址已经变成了耕地和林草地。
西大井(大营子)自然村1926年建村,原名为赵祯营子。崇礼县贾麻沟村的赵祯,为谋求生计,赶着牛车第一个来到这里,从蒙古人手中买下了这片草原,并且进行开垦。那时主要种植莜麦、胡麻、土豆,养殖牛、羊、马。出门就是广阔的草场,以放牧为主。几年后,也就是20世纪30年代,相继又有几家搬迁到这里。赵明从张北县战海乡,鲍文、鲍海从张北县战海乡车道沟村,王官从沽源县西辛营乡艾蒿沟村,王文昌从山西省灵丘县,胡银、胡金、胡玉等从张北县大圐圙乡红山滩村陆续搬迁到这里。这些人刚来时,租种赵祯的土地,后来也从蒙古人手里买地开垦。此时,已有十多户人家在此居住。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南北统一,改特别区为察哈尔省,下辖十六县(其中有沽源县)三个设治局(崇礼、化德、尚义)。民国时期,沽源县辖境基本沿袭清时独石口厅。根据《察哈尔省通志》卷十三户籍篇载,现在的白土窑乡、黄盖淖镇、九连城镇属宝昌县第三区。因此,西大井村建村初期隶属于宝昌县第三区。
西大井村西,在建村之前就有一口石头砌成的直径约二三米的水井,是蒙古人放牧饮马的地方,名为塔拉忽洞,意思是蒙古人的饮马井。1963年,赵祯营子更名为西大井。文革期间,抓革命促生产,打井灌溉。开展这一系列轰轰烈烈的运动时,西大井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村子西边又打了一口大井。大井的面积二亩多,长方形,长约二十米,水深二米多,最深处可达三米。那时因为接通了地下水源,水量充沛,井水清澈,所以这个人工形成的大井看起来像一个湖泊。有人以为西大井村这个名字是根据这个湖泊似的大井而得名的,但据村里的老人讲,在有这个大井以前已经有了西大井村名了。不过,村西的大井从此便成为西大井村的主要标志物了。
西大井村西南面有个西格梁,文革期间(1970年左右)倒土垫地,人们就在这里挖土,然后将土运到其它耕地里。当时挖得很深,据村里的老人回忆说有几丈深,挖出了许多被风沙深埋的历史遗迹,还有大缸、制钱、骨头、磨制石头和好多坛坛罐罐等。那时村里的人都去挖,所以家家户户随处可见这些东西。其中制钱就是孩子们经常玩的物件之一,最常见的以宋朝、元朝和康乾、道光年间的制钱居多,其它不认识的也有,那时也没人去考证研究,现在见不到几枚了!
元朝实行两都巡幸制度,为了方便两都的交通,在大都和上都之间开辟了四条驿路,其中的西路孛老驿路经宣化、张家口、张北、沽源直达上都。进入沽源后,经昌州城(今九连城镇北)、怀秃脑儿驿站、明安驿站(今闪电河乡马神庙村)后,北入上都。依据地理位置和出土的文物以及历史资料记载,沽源县文保所已将西大井村西格梁这片遗址确定为元代怀秃脑儿驿站。遗址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宽300米,南北长500米,遗址内高低不平,南部有明显的建筑遗迹,地表散落有大面积素面瓦片、畜骨、瓷片、陶片等。西大井遗址现已开垦为农田。
改革开放以前,村里没有什么文化事业。当时没通电,也没有电视机等家用电器,最多就是听听广播节目,最吸引人的当属评书了。人们闲下来就围在收音机周围一起听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杨家将》《契丹萧太后》等,每天收听一回,之后会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束。然后就是听老人道古,度过漫漫长夜。一年看三五次电影,最大型的文艺活动就是村里的二人台了。西大井村的二人台班子始建于解放初期,红红火火地唱了二十多年,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时候,村里的二人台演员就有二十多名,节目也丰富多彩,那阵式可以和现在的县剧团相媲美。在人们心中印象深刻、唱得好的演员有胡占仁、刘星、王登文、庞莲香、赵国花、吴佃荣、胡占功、赵富花等。主要剧目有《挂红灯》《走西口》《打樱桃》《五哥放羊》《白山卖老婆》《卖菜》《打金枝》《光棍哭妻》等。每逢过年过节,二人台都要伴着村里的喜悦氛围大唱大跳几天几夜。尤其是过年这一正月,白天唱了晚上唱。晚上点着用麻缠着棉花、蘸了柴油制作成的火球,用铁丝和木棍高高地挑着,挂在半空,像个小太阳照亮一大片区域,全村的人们不论男女老少全都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嬉闹着、欢笑着……演员们简单地画了脸子,穿着古朴的戏装,没有麦克风,扯着嗓子唱、卖力地扭,乐队拼命地敲着锣鼓,鼓匠师傅憋红了脸、两腮鼓鼓地吹着唢呐。没有华丽的灯光和高贵的舞台,就在那一片空地上,几百人围成的一个大圈子里,村民们共享着节日的快乐。就这样热热闹闹地能折腾近一个月!
西大井建村近百年,虽然历史上没有出过名声显赫的风云人物,但是当代全国知名作家胡学文可是土生土长的西大井人。胡学文1967年出生在普通农民家庭,从一名中学教师一步一个脚印地取得现在的辉煌成就。胡学文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私人档案》《红月亮》《血梅花》等四部,其中《血梅花》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14—2017)优秀作品奖。著有中篇小说集《麦子的盖头》《命案高悬》《我们为她做点什么吧》等九部,中篇小说《从正午开始的黄昏》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曾获《小说选刊》全国优秀小说奖,《小说月报》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届百花奖,《十月》文学奖,《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中篇小说选刊》奖,《中国作家》首届“鄂尔多斯”奖,青年文学创作奖,第二届鲁彦周文学奖,《钟山》文学奖等。他的小说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04年、2006年、2011年全国中篇小说排行榜,《婚姻穴位》《大风起兮》《奔跑的月光》等先后被改编为电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跟踪孔令学》《一个勺子》等,《命案高悬》出版英文单行本。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有相当的影响,而且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老人们常常提起、在村民心中颇具影响力的人物郝忠,抗美援朝时期任炊事班长,曾立三等功。胡凤花,70年代的老教师,中师学历,是人们公认的好教师。赤脚医生王有是村民们认可的好医生,几十年来服务到每家每户,救死扶伤,为百姓去除病痛。
村里的老支部书记白占祥,老会计王登文,老生产队长陈维、白占喜、曹印秀,他们这批建国初期村里的领头人曾经经历了大集体60年代连年丰收的喜悦、70年代(1971年—1976年)大灾之年的困苦、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洗礼和改革开放联产承包责任制思维以及经营方式的转变……这些坎坷的经历造就了他们这代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艰苦朴素的作风和非凡的才干。他们文化不高、学历不高,但是可以将村里的一切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将所有账目记得清清楚楚,将各项工作谋划得细致超前。就是在他们的带领下,村里的面貌不断发生着变化,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现在西大井村西的大井由于多年失修已经干涸,那个叫塔拉忽洞的小口井,砌井的石头被人搬走,井也被土填平。西大井村的大井和小井这两个标志物虽然消失了,但是时代总是要进步。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2016年,西大井村被列入了整村易地搬迁的行列,到2017年11月,西大井行政村所属的五个自然村全部搬迁到黄盖淖镇黄盖淖村。镇政府在黄盖淖村总体规划建设了平房和楼房安置区。在黄盖淖村西侧规划建设了砖木结构的平房,分别设计为两间房一户、三间房一户的户型;在黄盖淖村东侧建设了小二楼独院、五层住宅楼面积不同的多种户型;还在公路两侧建设了二层楼底商。根据不同的价格,易地搬迁的村民可以选择住楼房,也可以选择住平房。易地搬迁让百姓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提升,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生活水平,也方便了出行,同时村民也彻底离开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屋,离开了那个有近百年历史、魂牵梦绕的故乡。至此,“西大井村”这个村庄便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谨以此片献给黄盖淖镇五间房村全体父老乡亲
(完)